溫柔革命/ 衛福部推醫師助產師共照計畫 滿度意99%卻僅有1家在做
歐洲、美國、日本、甚至中國,都重用助產師接生,但台灣助產師接生比例僅0.005%全球最低
【編按】許多歐洲國家,助產師是婦女生產最重要的那雙手,台灣的助產教育卻曾經從體系消失10年之久,相關科系關閉,助產人員被摒除在醫院產科編制以外。目前,台灣擁有助產士、助產師執照者逾5萬人,辦理執業登記的助產師僅204人,即便有登記者也多數未執業。造成台灣助產師接生率,全球最低。
在醫療體系中,內外婦兒「四大皆空」喊了多年,其中不確定性極高、嚴重影響生活型態的產科尤為嚴重,2015年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資料即顯示,全國婦產科醫師約2600人,做產科接生業務僅800人,要負責目前一年大約20萬左右的新生兒接生;若能將助產師人力與產科融合或接軌,不僅能讓助產師有機會發揮、給產婦多一個選擇,也能補上產科醫師荒的人力缺口。
看似對助產師、醫師及產婦三贏的方向,諷刺的是,2年前衛福部推「雙師共照」友善多元生產計畫,滿意度高達99%,但醫院卻不願投入。助產師在台灣「叫好不叫座」的問題在哪?身為台灣的「稀有動物」的助產師心聲又為何?
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、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郭素珍表示,全世界惟一沒有重用助產士的只有台灣,北歐、英國甚至亞洲地區的香港、日本都不是這樣,對岸中國也有相當高比例都是助產士在接生。
郭素珍說,台灣醫界喜歡仿照美國,但連美國低危險產婦交由助產人員接生近來也逐漸復甦,目前比例超過10%以上,台灣還是不到1%。
問題一:助產教育空窗期竟長達10年
郭素珍相當不以為然說,助產是一門專業,但每次助產出問題的負面新聞都被用放大鏡去檢視,殊不知生產本來就有風險,在醫院生產也無法保證100%安全,助產人員接生並不會增加更高的危險。
「生產不是生病」,郭素珍強調生產是一個生理的過程,高危險狀況低於2成,多數妊娠疾病都可以在產前檢查偵測出來,像是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可藉由產檢得知,助產人員會排除這些高危險個案,若接生時有狀況也可以建立後送機制,醫界與助產人員是可以合作的。
郭素珍認為,「現在很多婦女的生產意識抬頭,追求生產自主、溫柔生產,但是國家政策卻不明,是否有意重用助產人員、以及要如何重用都看不出來,應該從政策去改變,才能引導第一線臨床的改變。政府若是重視婦女的生產經驗,希望提高品質,那站在鼓勵生育的立場,應該給婦女更好的機會,讓助產人員發揮作用。」
1991年以前,國內五專和職校體系普遍設置助產科,畢業生可考助產士資格,之後各校停辦助產科系,直到2001年左右,輔英科技大學和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先後開辦助產系所,結束10年的助產教育空窗,考選部舉辦助產師國考,因而有這兩種身分的助產人員。
至2016年11月,國內領有助產士證書者53,055人、助產師證書673人,辦理執業登記者204人,另外,國內助產所有25家。數據顯示執行的助產人力偏低。
助產師協助產婦自主生產。圖/高嘉霙提供
問題二:助產與護理雙執登醫院卻不知
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科長黃玉微表示,由於助產人員9成以上同時具備護理師資格,有鑑於國內助產教育有10年斷層,為鼓勵更多從業人員,「醫療機構設置辦法」規定設有產房的醫院得有助產師或助產士的編制至少1人以上,並開放在醫院工作的助產與護理人員雙執登,設有再職教育訓練補助,使其年資得以延續。
但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及婦女健康照護系教授高美玲指出,衛福部雖開放助產人員可雙重執業登錄,卻有畢業生反映,到醫院請求雙執登碰壁,醫院醫療主管不清楚這樣的角色如何運用,甚至連地方主管機關也不清楚有這項規定和業務。
衛福部於2014年開辦「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」,試圖建置醫師與助產師共照的模式。然而,開辦之初有6家醫院參與,今年僅剩衛福部桃園醫院仍在試辦。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吳文正表示,不再續辦的醫院,大多是以人力不足或業務繁忙為由,衛福部予以尊重。
桃園醫院的試辦模式,產科有助產師進駐,產婦在生產過程中能依照個人決定,由助產師或是醫師協助生產,並照實際狀況評估,再決定是否給予會陰切開術或是剖腹生產。
吳文正表示,今年目前為止桃園醫院依此模式接生的產婦有356人,試辦滿意度達到99%,產婦和陪產家屬均給予相當高的評價,但尚未結案,等到結案之後有期末報告,部內會針對結果進行審查,再評估是否延續或擴大辦理,也會將此模式提供各醫院參考。
桃園醫院外觀。圖/取自衛福部網站
問題三:助產師沒有給付難進醫院
高美玲指出,台灣是全世界助產師接生比例最低的國家、約0.05%,韓國則是0.3%,台灣的婦女一直缺乏助產師模式的生產選擇,在婦女團體多次建言後,2014年10月衛福部終於提出「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」,將助產師納入醫院生產體系。初步成果看來,剖腹產率、會陰切開率均下降,母乳哺育率提升。
「共照制度成效不錯,但現行醫療體制過度僵化,助產師人力編制從體制上已缺太久了,助產師進入此體系後,助產師和護理人力如何運用輪替,薪水如何給付,是複雜問題,因此顯現『叫好不叫座』的情況。」
高美玲認為,除非國家政策有很大突破,願給助產師一個名正言順的地位,不然灑了這筆錢,等計畫結束之後就不了了之。好比公立醫院有固定薪水和人力比例,不會因計畫多聘幾個助產師就留用下來,計畫是額外補助的錢,等計畫結束之後,人力編制又退回原點。
高美玲進一步指出,即便雙重執業登錄,但助產系所畢業生能專心做助產的很少,在醫院做的仍是護理人員工作。且醫院執業的助產師不得申請健保給付,「這很矛盾」,助產師自己開業可申請健保給付,在醫療院所就不行,這很好笑。
「若是助產人員的健保給付和人力編制不檢討不改變,在台灣的環境要倡導溫柔生產,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」高美玲說。
學者認為,讓助產人員名正言順進入醫院體制,才能發揮最大功效。圖/高嘉霙提供
助產師心聲:懷抱理想進醫院無法發揮只能開業
30歲的高嘉霙和姊姊高嘉黛是國內少見的助產師姊妹,先投入這個領域的高嘉霙,大學唸護理系,某次通識課看了荷蘭助產師和自然生產過程的影片,才知道世上有助產師這個行業。
「之後,我好奇台灣有助產師嗎?」高嘉霙上網找,發現花蓮有位資深的邱明秀助產師,前去拜訪後、對這行業有更多認識,「想當助產師」的想法也萌芽。高嘉霙大學畢業後,報考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,當時從事護理工作的姊姊高嘉黛懷孕,高嘉霙找來邱明秀助產師一起為姊姊接生,也因此,姊姊認同這行業,也去報考助產研究所。
兩姊妹就這樣先後投入助產行業,也互相幫對方接生,過程都紀錄在《祝我好孕》紀錄片中。
高嘉霙畢業後在醫院產科工作,2年前自行開設助產所。她說,在醫院工作時懷抱著很多理想,覺得助產就該怎麼做才對,但國內政策使得醫院助產人員無法發揮功能,只能聽醫囑做事,失去很多自然生產的初衷,決定自己開業。
只不過開助產所收入並不穩定,高嘉霙說,近年來雖然找上門的產家變多,人數仍少,幸好先生鼓勵並支撐她的理想。在台灣當助產師有很多挑戰,也會遭到質疑,而且要隨時配合產家的生產時間,不能跑太遠、接生器具得隨時備好,工作壓力大,產程的變化也多,要快速應變、該轉診到醫院就要當機立斷。
「但是,寶寶健康出生的那一刻,爸媽看著寶貝的眼神,一直叫寶貝名字、笑著流淚,就會被感動,忘了辛苦。」高嘉霙說,生產是好美的事,助產師可以發揮很大的功能和力量,希望政府多推廣宣傳有助產師這個行業,讓台灣婦女知道台灣有助產人員可以為其服務。
「也希望醫院內的助產師編制要『名副其實』,否則執登的助產師往往都是身兼多職,通常都兼具護理師的身分,要開刀、巡房、協助醫師寫病歷,無法專心陪伴婦女生產過程。」高嘉霙希望醫院都能廣聘助產師,有專人去協助婦女待產和生產,被服務過的婦女才能去分享,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行業。
高嘉霙(左)與姊姊高嘉黛都是助產師。圖/高嘉霙提供
高嘉霙(右一)與產家合照。圖/高嘉霙提供
助產人員哪裡找?
一、有助產師進駐的醫院:
新北市聯合醫院三重院區:開設「助產師與醫師聯合特別門診」
部分桃園醫院:「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」
台南陳澤彥婦產科醫院:推廣溫柔生產,助產師共同接生
二、全國目前有25家助產所,相關資訊可上網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查詢
三、生產制度改革願景、探討及相關資訊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
留言列表